
7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Kamala Harris)访问新加坡与越南两国,她在新加坡发表演讲,阐述拜登(Joe Biden)政府的东南亚、印太和全球政策;在越南与国家主席阮春福会晤,敦促越南加大力度对中国施压,以挑战中国霸凌和过度的海洋主张。但她此行碰到两件尴尬的事,一是美国自阿富汗撤军所造成的国际信任危机;二是越南在她到访前,已先向中国表态不会和美国结盟对抗中国。

美国在东盟慢了一步
特朗普(Donald Trump)主政时期采取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美国国际信誉直直落,拜登虽然走回传统多边主义外交路线,并积极拉拢盟国一起抗中。但是拜登选择自阿富汗撤军,不仅让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快速崩溃,塔利班民兵组织重回喀布尔掌权,美国在国际社会的信任度更遭质疑,拜登外交政策受到沉重一击。
贺锦丽此次访问“中国后院”,白宫发布新闻稿阐明,美国要强化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扩充经贸合作,讨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合作提升国际秩序等议题。既然美国有意强化自己在中国后院的影响力,却只选择访问新加坡和越南,难免让人感到奇怪。















东南亚国家在美中之间是否选边站,跟国内政治、对南海领土争端激烈程度、对中国经济依赖度,以及对外决策自主性有关,并非美国单方面决定。例如,越南近年倾向于向美国靠拢,菲律宾、缅甸、柬埔寨、老挝则靠向中国,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更注重中立。缅甸政变后,拜登政府束手无策,对缅甸已失去影响力。
至于泰国,虽然也是美国的盟友,但并非北约式盟友,毕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泰国一直主张和中国合作;印尼和马来西亚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也不愿看到中美持续紧张。菲律宾对美关系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两国军事合作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美国想在东盟扩大影响力,可能已经慢了一步,中国在东盟经营20年,从2000年宣示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一直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创建,中国和东盟国家经贸已走向零关税,这是其他区域外国家所无法做到的实力。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也比美国先行一步,以湄公河计划而言,中国一直在主导“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组织”计划,2020年中国提出“澜沧江─湄公河的专项基金”受到当地民众欢迎,2021年6月中国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外交部长会议,提出澜湄合作5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7年),透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湄公河国家实施更多合作项目。

新南向需要大陆配合
美国有样学样,美国国务院与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也向湄公河五个伙伴国家提供了近35亿美元的援助。2020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将印太战略跟湄公河计划结合,美国认为“印太战略与东盟战略伙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决定投资1.5亿美元支持湄公河流域的国家,协助因应新冠肺炎疫情、或者是打击跨国犯罪、发展能源及电力、解决干旱、救灾工作等问题。
贺锦丽首次出访东盟,只到新加坡与越南两国,显示中国在东盟外交战略上已占上风,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在东盟国家影响力不及大陆,台湾的地位可想而知。从这个角度而言,蔡英文政府执政5年来积极推动“新南向政策”,但收效不彰,这是因为在大陆影响力框架下,台湾能发挥的空间有限。





以缅甸为例,台商原先认为仰光值得开发,呼朋引伴前往开发工业园区并设厂。军政府掌权后,台商才发现缅甸许多基础资源掌握在中国的手中,要跟军政府交涉还得透过中国的协助。
经营东盟国家不能只依靠美国,更需要大陆的配合。以今天中国大陆的经济规模与全球影响力,许多事情是绕不过大陆的。以BNT疫苗入台为例,台湾卫福部长陈时中原坚持包装上不得出现“复必泰”,绕了大半年的弯,如今还是接受了这3个字。民进党如果不坚持意识形态,不仅疫苗早已买得到,在东盟国家行走,台商早就到处也走得通。
(本文经
授权转载,原文标题为
)推荐阅读:
新闻来源:多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