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现在美国就是要封杀中国成为海洋大国,说得形象一点,美国跟西方会鼓励中国走“一带”,封杀中国走“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以把印太战略提高到了美国外交战略的最高方面。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强调美国、苏联、中国三国大外交,后面的布林肯(Antony Blinken),杰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等人是“后基辛格思维”,强调美国、中国、印度之间的外交,印太主要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已经成为美国安全系统的一部分,所以现在美国拉拢印度,如果印度完全整合进美国印太战略,就对中国成为海洋国家构成了最严峻的威胁。
印太战略最早是日本首相安倍提出来的,当然更早是印度外交官提出来的,在蓬佩奥(Mike Pompeo)时代提升,印太关系已经一直在升级,中国必须要意识到这点。
那么中国怎么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信心、要理性。理性来自于信心,对自己各方面实力做全面的评估。中国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单一市场,中产阶级有4亿人,占30%,在比例上比美国低,美国中产大概50%,人口4亿,有2亿中产,中国的中产相当于美国整体人口,中国4亿中产消费能力不低。我个人觉得,美国已经没有机会全面围堵中国,美国要围堵中国已经太晚了。
跟美国打交道,中国一定要看到自己存在的两点比较优势:一是市场规模,二是开放。一、市场规模
新冠疫情以后,世界上的名牌靠中国中产来消费。中国这几年的进口博览会就展示了中国力量。我始终相信马克思(Karl Marx)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美国强大是因为其经济,其市场是更开放的市场,欧洲靠它,亚洲四小龙靠它,美国向这些经济体开放市场,市场的力量才体现出真的力量。
中国也同样,最强大的也是市场,中国现在已经有4亿中产,经济还在发展,如果由现在的4亿中产发展到2035年的7亿中产,那时,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西方人看好印度,认为在中国之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可以开拓一个印度市场,但我认为印度失去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那一波全球化,就很难发展起来了,这跟社会体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都有关系,它不可能发生中国那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的工业化。









二、开放
开放非常重要,中国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可持续开放。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是在开放状态下成长起来的,以后也要在开放状态下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中国这个经济体已经是世界经济体内在的一部分。
美苏冷战时期,在乔治•凯南(George Kennan)著名的八千字长电报后不久,美苏就发生了冷战,为什么那么快?就是因为美苏之间没有任何的经贸互相依赖性,唯一的关联仅仅是两个大国在反法西斯统一了战线而已,也用不着脱钩,两个国家马上就是核武器对峙,互相威慑。
目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到现在还在进行,影响非常深刻,因为中国经济跟美国经济同属于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分不开,所以开放非常重要,在开放中能吸收到外资。
我在《大变局中的机遇》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看法,中国“不仅要开放,甚至要单边开放”。即使美国跟它的一些盟友想封杀中国,围堵中国,中国也要向他们开放,这在历史上是有案可循的,比如大英帝国的开放,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发生在英国,它有比较优势,即使你不向我开放,我也向你开放,这是单边开放;而美国讲对等开放,你向我开放,我也向你开放。我个人觉得,中国在这个阶段应当学习大英帝国,而不应当学习美国。
有人说中国单边开放要吃亏,我的答案是:并不是所有领域都要单边开放。比如跟东南亚等国家签署的RCEP,就是对等开放。跟欧盟签的《中欧投资协议》,虽然现在有点政治困难,但是只要中国开放,这个协议还是会生效的。
美国对中国的合作、竞争、对抗、冲突政策,中国也可以拿来主义。合作方面我们依然会合作,比如气候问题,气候发生了变化,所有国家都会受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承担国际责任,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一直非常强调气候问题,将碳中和、低碳经济提到那么高的议程,足可见重视程度。再如:卫生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合作,只不过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拒绝跟中国合作,老是搞一些像WTO类似的事情,像新冠病毒最终的来源问题,直到现在也在闹笑话。
竞争方面,该竞争中国要竞争,不怕竞争,但也要避免恶性竞争。在此阶段,要做的是回避军事竞争,直面经济竞争。因为军事竞争是零和游戏,而经济竞争往往是双赢的。此前的G7,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美国也推出了它们版本的“一带一路”,我认为这是好事,表明中国掌握了主动权。
我在《大变局中的机遇》这本书里举了个例子,朱镕基任中国总理时期,中国跟东盟开始了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签署了“中国-东盟10+1”,结果日本、韩国着急了,也搞了“日本-东盟10+1”“韩国-东盟10+1”,所以有了三个“10+1”,这就是赤裸裸的竞争,不过在这三个“10+1”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了“10+3”,这是很好的结果。
所以像“一带一路”问题上,美国如果来竞争,双方能产生很多的机会,生意人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竞争不可避免,但经济竞争也会产生经济合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PP评论”,原标题《郑永年:逆全球化时代,中国需要更开放》,作者郑永年系香港中文大学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推荐阅读:
新闻来源:多维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