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肺花氣喘記性差 罹「長新冠」無相關保險可買 業界:缺權威定義難推產品

    Loading

    一至兩成康復者患長新冠

    月花數千調理 患者醫保未包

    前年7月第三波新冠疫情期間,五旬的何先生確診,當時入院3周並需服用類固醇等藥物。他說,康復後肺部診斷有7%的陰影(俗稱肺花),經常氣喘和頭暈,即使在超市購物後帶走亦「唔夠氣」。他又稱記憶力大減,舉例在公司開會時經常遺忘準備商議的事項,而駕駛時稍為轉彎或等待交通燈後,就會忽然忘記目的地。原先投保的醫療保險在他染疫後已發放5000元一筆過體恤津貼,惟康復後,他每月花數千元服中藥調理身體,相關費用卻不在保障範圍內。何認為開支很龐大,惟坊間沒有相關保險產品,涵蓋像他一樣的長新冠患者。

    世衛去年在報告提及,「長新冠」是指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長期後遺症,包括出現「腦霧」、氣促和抑鬱等症狀,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不能透過其他診斷解釋。

    指現難辨輕重症患者

    業界:買危疾保或較易理賠

    記者以顧客身分向保險公司查詢,其中3間的經紀均回覆,目前沒有針對長新冠患者而設的保險產品。其中一名經紀表示,本港有逾百萬人曾確診新冠,加上醫學上難分辨長新冠的輕症和重症患者,在理賠率較高的情况下,估計業界暫不會推出相關保險產品。他說,由於新冠患者一般只出現類似傷風感冒的病徵,若想「買個安心」,他會建議投保人購買危疾保險,就其保險公司而言,不論曾否染疫,涉及心肝脾肺腎功能受損的個案都有機會理賠。

    劉佩玲表示,業界暫未有就長新冠徵狀推出保險產品,長新冠保險對業界而言仍是研究中的課題,需有更多相關徵狀的資料,方可更準確評估風險,提供切合市場需要的產品,惟現階段並無有系統的數據可用。她說新產品要經過一系列風險管理計算過程才能推出,相信若政府或權威機構對長新冠作出定義,有助保險公司考慮設計產品和訂定相關條款。

    議員倡政府加強研究

    助業界評估風險定價

    立法會選委界別議員、中國太平保險(香港)總經理陳沛良表示,畢竟新冠患者的後遺症因人而異,加上出現不同變種病毒株,在長新冠病徵未有標準定義下,業界難以評估保障風險和定價。

    他說,個別保險公司未必有資源整合相關數據,建議政府加強研究長新冠,包括患者會出現什麼程度的病症、治療手段和費用等,唯有清楚了解長新冠的復元周期和保險開支,業界在市場需求大增下,才能適時推出相關醫療保障產品。

    醫衛局稱有7長新冠相關研究

    被問及會否蒐集和分析長新冠數據,醫務衛生局回覆查詢時引述前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上月在立法會會議的答覆,她說局方由前年4月起批出5.45億元撥款,進行70項相關醫學研究項目。連同醫療衛生研究基金每年邀請的研究員擬定項目,其中7項研究與長新冠相關,涵蓋新冠康復者生理困擾、心肺功能和神經精神後遺症等。

    局方又得悉港大、教大及理大正合作研究新冠病毒與兒童及青少年腦部發展的關係。至於本港有多少長新冠患者,醫衛局表示沒有補充。

    明報記者 施晉宇

    (新冠保障系列之一)

    (新冠疫情)

    新闻来源: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