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代專人密閉空間清淤 遙距操控減風險
灣東廠屬港島最高處理量的污水處理設施,每天可處理15萬立方米污水,相當約60個標準泳池水量。該廠收集銅鑼灣、灣仔及中環等地區的污水,經過粗隔篩並首先流入濕井後,再泵至廠內其他設施淨化。由於粗隔篩只能去除60毫米或以上的大型固體廢物如紙巾,小型廢物及沉積物仍會殘留在濕井,故需派員定期清理濕井,以免對下游泵水系統的機件造成損耗,降低泵水系統效率。
傳統的濕井清淤工作,需由具核准工人資格的工作人員進入密閉空間的濕井進行,由於濕井內伸手不見五指甚至有異味,在內工作具一定風險。有見及此,負責港島北區淨化海港計劃的梁婉婷重新檢視相關運作模式,並研發出「小鐵牛」。
配聲納系統 低能見度續可定位行走
「小鐵牛」重約800公斤,車頭配備旋轉工具,每分鐘可運行2000轉,打碎濕井底部的沉積物,經喉管泵走處理。「小鐵牛」亦配置先進聲納影像及定位系統,以便在能見度極低的污水環境中定位和行走。此外,「小鐵牛」由獨立的油壓動力機組驅動,以減少帶電部件浸入水中,並減低車身體積和重量,令運作更安全靈活。
獲日內瓦發明獎 盼應用於更多污水廠
梁婉婷指出,工作人員可於地面透過實時影像監察掌握濕井內情况,並利用遙控器遙距操控「小鐵牛」,過程如同「打機」。對比以往持牌工人需於污水流量較低的凌晨時段工作,梁稱「小鐵牛」不受污水流量和時間的限制,能24小時運作,大大提高清淤工作的彈性及效率。
「小鐵牛」早前獲「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梁婉婷對獲獎感到鼓舞,期望「小鐵牛」未來有機會廣泛應用於其他類近污水處理廠。
新闻来源: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