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天台四万八千重
【这是一座山水神秀之城】
陶宏景《真话》:“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 天台 。”
天台 位于 浙江 省 台州 市,地处东南,遥望 东海 而背依青山;
天台 山西 南连仙霞岭, 东北 遥接 舟山 群岛,为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主峰华顶山在 天台 东北 ,海拔1098米;
山不在高,悬岩、峭壁、怪石、飞瀑、寒潭、云雾应有尽有;
其“峻极之状、 嘉祥 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让它成为中华十 大名 山之一;
明代著名旅游大v徐霞客( 江苏 江阴 人)一生三次游览 天台 山,历时19天,总行程近千里,游踪遍及 天台 大部分风景名胜;
在游历了全国那么多奇山异水后,把 天台 篇作为旷世著作《徐霞客游记》的开篇目的地,足见其对 天台 的喜爱“癸丑之三月晦,自 宁海 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自 奉化 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 中山 鹃映发,今人攀历忘苦。”
【这是一座诗文繁盛之城】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目的地,浙东唐诗水路的起点,仅唐代就有李白、孟浩然、刘禹锡、杜牧、元稹等400多位诗人游历 天台 ,占《全唐诗》诗人数量五分之一;
一座 天台 山,半部全唐诗;
蒲轮入翠微,迎下 天台 峰。
赤城 别松乔,黄阁交夔龙。
——白居易《郑生尝隐 天台 ,徵起而仕。今复谢病,隐于此》
夕映翠山深,余晖在龙窟。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常建《白龙窟泛舟寄 天台 学道者》
天台 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 赤城 霞,楼栖沧岛月。
——李白《 天台 晓望》
缅寻沧洲趣,近爱 赤城 好。
息阴憩 桐柏 ,采秀弄芝草。
——孟浩然《宿 天台 桐柏 观》
。。。。。。
在浩如烟海的诗文典籍中,最出彩和出名的还是李太白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 赤城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的梦游,也是千年来无数游人、僧人、道人、文人、隐逸者共同的梦;
当然“唐诗”二字并未局限住时间概念,从两晋山水诗的肇始,魏晋风流的清谈隐逸,在到两宋的华美遗韵,都给这条路线、这片山水做了更丰富的扩充;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但“ 咸阳 古道,音尘未绝”,
在百越华顶, 赤城 落照,在隋塔鼓钟,在塔头松风,在灵溪水畔,在琼台谷中,在飞瀑激流,千年前的逸兴遄飞,在千年后仍旧荡气回肠;
【这是更是一座宗教圣城】
天台 是 中国 佛教 天台 宗发祥地,也是日韩 天台 宗祖庭所在,
连同着“茶禅一味”,更是成为“ 江南 茶祖”、“日韩茶源”;
是 中国 与整个东亚圈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这里有着“和合”二圣寒山拾得,流传百世的著名对话;
作为五百罗汉应真地,我们耳熟能详的南宋“活佛”济公也出生于此;
除了佛教, 天台 也是道教南宗的创立之地,从三国时期的葛玄到唐代的司马承祯再到宋代 紫阳 真人张伯端正式创立南宗,到见证了 中国 本土宗教的发展兴盛与高峰;
佛道宗源、山水神秀的 天台 ,却是“极致”的低调、朴实,宛如旅游界、文化界、宗教界的扫地僧,四海八荒,九重城阙,百祖祖飞仙,全在一夕风云吐纳间;
白云苍狗,历史上的煊赫盛名,我自岿然不动,就静静地隐匿深山,韬光养晦,“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他横由他横,明月拂山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就像余秋雨所言“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远却并不陡峭的高度”;
浙江 乃至全国,有那么多所谓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宗教圣地,但清净、寂然、祥和如 天台 者,已经少之又少了,这是一座真正能让人身心安静下来的小城,不管是万佛朝宗、修禅问道、醉心河山还是诗文浸染,总能找到落脚的那片净土;
天台 旅游先遣图
跟着先遣图,先来一波镇楼图
一访国清寺:隋代塔刹鸣鼓钟
天台 第一站,必须是【国清寺】
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 天台 宗,为 中国 佛教宗派 天台 宗的发源地;
国清寺建于隋,隋开皇十八年为僧智顗修禅于此,梦定光告曰:‘寺若成,国即清;便是国清寺名的由来;和 济南 灵岩寺、 南京 栖霞 寺、 当阳 玉泉寺并称 中国 寺院四绝。
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 日本 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 日本 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
智者大师创建的 天台 宗根本道场( 天台 宗是 中国 本土第一个佛教宗派),被列为 中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日韩佛教 天台 宗祖庭 ;
于21年6月, 江南 的“梅子黄时雨”的季节,寻访国清寺;
犹记得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乔峰就和阿朱一路从雁门关穿越中原直抵达浙东 天台 山,
“ 天台 山风景清幽,但山径颇为险峻,崎岖难行。。。。 天台 山诸寺院中,国清寺名闻天下。。。。数百年来为佛门重地。但在武林之中,却以止观禅寺的名头响得多。乔峰一见之下,原来只是一座颇为寻常的小庙,庙外灰泥油漆已大半剥落,若不是朴者和尚引来,如由乔峰和阿朱自行寻到,还真不信这便是 大名 鼎鼎的止观禅寺了”。
但塞上牛羊空许约,但最终都烟消云散,如金刚经云“如梦如幻,如露亦如电”;
国清寺景区是去过那么寺庙中地域算最大的,老远就能看到千年隋塔,傲立山野之间,和不远处的 赤城 山遥相呼应;
这座隋塔是为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 菩萨 戒而建造的报恩塔。
是整个国清寺仅存的隋代古文物(隋梅算是古植物。。。。)
再入期间,国清寺的标志之一的七佛塔如林排列,肃穆安静;
在国清寺门口,听到有游客说这对威严大气的汉 白玉 石 狮子 是上世纪70年代从 北京 故宫里运来的;
国清寺整体的突出印象就是与众不同的斑驳黄色墙体,一眼望去就充满着历史厚重感,让人仿若穿越到隋唐大国风华时刻;
国清寺整体的突出印象就是与众不同的斑驳黄色墙体,一眼望去就充满着历史厚重感,让人仿若穿越到隋唐大国风华时刻;
国清寺主体建筑重建于清雍正年间,为清早期的官式建筑, 弥勒 殿和雨花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
国清寺里还有“一笔鹅字碑”,据说是王羲之的真迹;但两次去都忘记看了;
见莲开满寺,1300年的隋梅蓊郁,听佛号阵阵,国清寺真的是能让整个身心安静缓慢下来的地方;
隋梅上的小松鼠
二访国清寺:清凉法界灵台空
差不多是在一年后,22年的7月,二度前往 天台 山及国清寺;
差不多的季节,天气却炎热了很多;
故地重游之际,越接近国清寺——这个清凉法界,心也不由得愈加清净;
国清国清,心若冰清;
这次去是晴空万里的盛夏时节,午后热辣的阳光穿过国清寺高大斑驳的古木,似乎也虑上了一层“佛光”,照的黄墙灰瓦也熠熠生辉,一路山门、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却是旧时相识;
方才隔一年,却似乎有那种久别重逢的悸动;
而这种故地重游,又令人感到未曾远离,时时刻刻呆在此地的熟悉和亲近感;
这或许就是那么多人喜欢国清寺的原因吧;
仅一桥之隔,黄墙之内的是出世的禅寂和空灵,黄墙之外是入世的喧阗和热闹;
新聞來源:马蜂窝 #游记